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「東方之珠」和「亞洲國際都會」

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百科知識 > 百科知識1 >

臺風名字由來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本文内容:

《科技術語研究》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《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》一文,文中論及“臺風一詞的歷史沿革”。作者認為:在古代,人們把臺風叫颶風,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“臺風”這一名稱,作為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稱。
關於“臺風”的來歷,有兩類說法。第一類是“轉音說”,包括三種:一是由廣東話“大風”演變而來;二是由閩南話“風臺”演變而來;三是荷蘭人占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《神權史》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。第二類是“源地說”,由於臺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臺風北上的路徑要沖,很多臺風都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,所以稱為臺風。“臺風”是音譯詞,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,再進入普通話詞匯中的。
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。若追溯其語源,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、阿拉伯語、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。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“旋風,臺風”的普通名詞,被借入到阿拉伯語(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,那時,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,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)。Tufan,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,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,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。這樣,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,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(最早記載於1588年),並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,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。在中國,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-臺風。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,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,各種形式合並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。
臺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。
臺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,只是發生地點不同,叫法不同,在北太平洋西部、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,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臺風;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,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,在菲律賓、中國、日本一帶叫臺風;如果在南半球,就叫作旋風。
(1)指亞洲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海域的熱帶氣旋。
(2)臺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。
(3)隨著發生地點、時間和叫法不同。
近年臺風
①在西北太平洋(日界線以西)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“臺風”;比如在東亞、東南亞一帶就稱為“臺風”。
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“颶風”。也就是說,臺風在歐洲、北美一帶稱“颶風”。
③在菲律賓被稱作“碧瑤風”。
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“氣旋性風暴”。
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“熱帶氣旋”。
⑥在澳洲被稱作“畏來風”。
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為“鞭打”。
⑧在南半球則稱“旋風”。
(4)臺風過境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。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(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)。在天氣圖上,臺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。臺風中心為低壓中心,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為主,風平浪靜,天氣晴朗;臺風眼附近為漩渦風雨區,風大雨大。
有史以來強度最高、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臺風,是超強臺風泰培(英語:Typhoon Tip,臺灣譯名:狄普),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臺風造成的。
臺風的成因是地面溫度高,氣流上升,海面風和水蒸氣由於比重大,沿地面補充地面空氣,海面溫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氣、水蒸氣補充空間,由於海面大,溫差小,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氣多,降雨範圍廣,水蒸氣結水時體積縮小,周圍水蒸氣補充便形成大風。
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(arbitration agreement)。

依据《伯尔尼公约》、香港、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,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。

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,香港和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是本站的业务地点名称。

本网站是"非商业"(non-commercial),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。


2025-Apr-05 08:27pm (UTC +8)
栏目列表